词语:斯瓦尔巴群岛热度:459

词语斯瓦尔巴群岛拆分为汉字:

斯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斯字字源来历,斯字演变

这,这个,这里:~人。~时。以至于~。乃,就:有备~可以无患。劈:“墓门有棘,斧以~之”。古同“厮”,卑贱。古同“澌”,尽。姓。……

瓦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瓦字字源来历,瓦字演变

1. 瓦 [wǎ]2. 瓦 [wà]瓦 [wǎ]用陶土烧成的:~罐。~器。~釜雷鸣(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特〕电的功率单位。简称“瓦”。用陶土烧成的覆盖房顶的东西:~当(dāng )(即瓦筒之头)。~匠。瓦 [wà]盖瓦:……

尔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尔字字源来历,尔字演变

你,你的:~父。~辈。~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曹(你们这些人)。~虞我诈。如此:偶~。不过~~。那,其(指时间):~时。~后。而已,罢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词尾,相当于“地”、“然”:卓~。率~(轻易……

巴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巴字字源来历,巴字演变

粘结着的东西:泥~。锅~。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饭~锅了。~结别人。贴近:前不~村,后不~店。盼,期望:~望。张开:~着眼睛。古国名,在今中国四川省东部。中国四川省东部,泛指四川:~蜀。~山蜀水。词尾,读轻声:尾~。嘴~。大蛇:~蛇(传说……

群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群字字源来历,群字演变

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岛。~山。~书。~芳。~居。~落(luò)。~集。~雕。~蚁附膻(许多蚂蚁附着在有膻味的东西上;喻臭味相投的人趋炎附势,追逐私利)。众人:~众。~情。~雄。~策~力。~威~胆。量词,用于成群的人或物:一~孩子。……

岛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岛字字源来历,岛字演变

江海或湖泊里四面被水围着的陆地:~屿。半~。海~。~链(排列成一串的许多岛)。……

 

查询词语:斯瓦尔巴群岛

汉语拼音:sī wǎ ěr bā qún dǎo

词语斯瓦尔巴群岛基本解释

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 Archipelago),意为冷岸海岸,是位于北冰洋上、主权归属于挪威的极地自然群岛。斯瓦尔巴群岛由西斯匹次卑尔根岛、东北地岛、埃季岛、巴伦支岛等组成,位于北极圈以内,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之间,首府朗伊尔城位于该岛西岸。岛上多山地,多峡湾,气候寒冷,洁白动人的极地景色和多样的极地生物是游客到此的原因。斯瓦尔巴65%的地区都被作为自然公园保护,以维护其独特的动植物资源。斯瓦尔巴群岛是最接近北极的可居住地区之一,总面积约6.2万平方公里,居民约3000人。1925年,时任中国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段祺瑞派遣特使于法国巴黎代表中国政府签署《斯瓦尔巴条约》。该协议长期有效,赋予所有中国公民自由进出该地、无需签证即可在岛上从事任何非军事活动之权利。中国公民可以持有效旅行证件免签进入该地,并在此长期居留、从事正当的学习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而无需向任何国家或地区政府申请许可文件。中国科学院依照上述条约于2004年7月在该地建立黄河站,开展北极科学考察工作。

词语斯瓦尔巴群岛在线造句

  1. We also pass two dead whales, belly up on the surface, prompting an irreverent suggestion that we tow them to Svalbard to use as bear bait.

    我们还驶过两条腹部朝天的死鲸鱼,有人提议把它们拖到斯瓦尔巴群岛上去当熊饵。

  2. But it may be vying with the ones found in Svalbard and Mexico for the title of the world's largest.

    但它可能会与在斯瓦尔巴群岛和墨西哥发现的恐龙争夺世界最大物种的头衔。

  3. The site was chosen for its remote location, low temperatures, and low level of seismic activity.

    斯瓦尔巴群岛因其地处偏远,低温,地震活动不频繁等原因,而被选为选址。

  4. Officially opened in 2008, the 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 is built 426 feet under the mountain's surface.

    2008年正式开启,斯瓦尔巴群岛全球种子库建在山体表面以下426英尺。

  5. Eerie: A green aurora appears over Svalbard in Norway, an area close to the north pole which is shrouded in darkness for much of the year

    绿色极光出现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上空。该地区靠近北极,一年大部分时间笼罩黑暗之中。

  6. Husky's delight: A rare pink sky over Svalbard, Norway. The spectacular sight only occurs once in every five years

    赫斯基(Husky)的喜悦: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天空变为极为罕见粉红色。这种壮观的景象每5年才发生一次。

  7. Polar bears in Norway's remote Svalbard archipelago

    在挪威偏远的斯瓦尔巴群岛上的北极熊

词语斯瓦尔巴群岛百科解释:

斯瓦尔巴群岛简介

行政区划上,斯瓦尔巴群岛独立于挪威本土的19个郡,为一非建制地区。群岛的最高行政首长为挪威政府委派的斯瓦尔巴总督。2002年,冷岸群岛首府朗伊尔城建立了一个民选地区议会,其职能与挪威本土之市议会相当。其他的居住地、研究基地,则有研究中心新奥尔松,采矿基地斯维格卢瓦,以及居民以俄罗斯人为主的采矿聚落巴伦支堡。此外,冷岸群岛也是有常驻平民人口的人类聚居地当中最北的。比冷岸群岛更北的人类聚居地无常住人口,只有轮替工作的研究人员。

在17-18世纪,此地被当作捕鲸站使用,但其后遭废弃。20世纪初,开始有人开采冷岸群岛群岛上的煤矿,形成了数个永久聚居地。1920年签订的《斯瓦尔巴条约》确认了挪威对此地的主权,而1925年通过的《斯瓦尔巴法令》则确立了此地作为挪威王国一部分,且为自由贸易园区及非军事区的身份。现时,该地只有一家挪威国营公司及一家俄罗斯国营公司在此采煤。另外,因斯瓦尔巴大学中心及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皆坐落于此,研究和旅游业成为了当地的重要辅助工业。群岛上所有聚居地并无道路连接,交通主要以雪地摩托车、船只及航空器为主。斯瓦尔巴朗伊尔机场为冷岸群岛唯一一个机场,也是当地主要对外门户。

斯瓦尔巴群岛历史沿革

斯瓦尔巴群岛在12世纪由挪威人最早发现,直到1596年,才被荷兰航海家威廉·巴伦支命名为“斯瓦尔巴”,意为“寒冷的海岸”。1920年,《斯瓦尔巴条约》的签订,将整个群岛的主权划给挪威。根据条约规定,所有签字国的公民在斯瓦尔巴拥有平等的经商权;同时该群岛维持军备废除状态,责成挪威保护岛上居民安全及独具特色的自然荒野地貌。

据《冰岛编年史》载,发现于1194年;但在荷兰探险家巴伦支与海姆·斯凯尔克于1596年6月再次发现之前,未为人知。早在1611年,荷兰、英国的捕鲸船即曾来此,其后法国、汉撒同盟、丹麦与挪威的捕鲸船亦相继来到,他们为争夺捕鲸权发生纠纷。最后在海岸画分势力范围,以此结束彼此的冲突。俄国人在1715年前到来。

1800年捕鲸业衰退后,该群岛主要从事煤矿开采。但到20世纪初,美国、英国、挪威、瑞典、荷兰及俄国的公司与个人才开始勘测煤藏量并要求取得矿产所有权。1920年2月9日签订的条约决定该群岛的主权归属挪威,矿权则为签约国平等享有,矿权之争乃告解决。但现在只有俄罗斯和挪威仍在该群岛采煤及输出。除采矿外,其他经济活动只有捕捞业。

中国政府于1925年签署了由海牙国际法院主持的“斯瓦尔巴条约”,因此至今中国公民仍有权自由出入该群岛,并在遵守挪威法律的前提下在那里进行正常科学和生产等活动。

斯瓦尔巴群岛地理

1920年签订的《斯瓦尔巴条约》将冷岸群岛群岛的疆域定为北纬74°到81°、东经10°到35°之间的所有岛屿、坻和礁。冷岸群岛共占地61,022平方公里,其中最大岛斯匹兹卑尔根岛面积占全群岛一半以上。除了在熊岛和希望岛上的气象站外,所有人类聚居地皆位于最大岛斯匹兹卑尔根岛。业权方面,挪威政府拥有冷岸群岛95.2%的土地。

由于位于北极圈内,此地冬季有84至128天的极夜,而夏季则有99至141天的极昼。冷岸群岛60%的领土被冰川覆盖,另外有30%为荒地,余下10%则有植物覆盖。矿藏有煤、磷灰石、铁、石油和天然气等。沿海盛产海象、海豹、北极狐、鲸等。斯瓦尔巴65%的地区都被作为自然公园保护,以维护其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整个地区包括将近5,000头北极熊,超过了居民的数量。 斯瓦尔巴群岛多山地,最高点海拔1,712米。沿岸多峡湾。地处北极圈内,气候寒冷。

斯瓦尔巴群岛地质

大部分地层属于古代早期(可能是前寒武纪),直至近代(全新世)。地层褶皱和断层使群岛地形多山,近60%的地表为冰河及雪原覆盖。斯匹茨卑尔根岛和东北地岛的西部和北部海岸线上有深入陆地的海湾。东北地岛东海岸由陆冰前沿形成。许多冰河延伸到海,但斯匹茨卑尔根岛上有些大块的无冰谷地。别处还有当年海面较高时生成的广大海岸平原。斯匹茨卑尔根岛上最高点牛顿峰,海拔1717米。

斯瓦尔巴群岛气候

群岛受到北大西洋暖流支配影响,夏季平均气温介于4°C(39°F)到6°C(43°F)之间,冬季一月气温则介于−16°C(3°F)到−12°C(10°F)之间,暖流在冬季影响更加明显,本区明显比同纬度的俄国与加拿大地区高了将近20°C(36°F)。其中山地比沿海平原夏季约温暖2°C,冬季则寒冷3°C。由于群岛南北横跨北纬72度至81度的范围,因此南北冬季平均温差约5°C左右,夏季则为3°C。总体来说,东南部暖于西北部,群岛东部比西部多降水,故有极地海洋性气候的特色。

斯瓦尔巴群岛自然资源

植被主要是地衣和苔藓类,仅有的树木是小极地柳和矮桦木。动物有各种鸥鸟、矶鷸、雪地颊白鸟、棉凫、松鸡及河湖中的红鲑鱼,还有北极熊、驯鹿、蓝或白色的北极狐。此外,1929年从格陵兰引进了麝香牛。海豹、海象、鲸及陆上的猎兽受到法律保护。

矿藏有煤、磷灰石、铁、石油和天然气等。煤炭资源蕴藏丰富。沿海盛产海象、海豹、北极狐、鲸等。

斯瓦尔巴群岛族群

72%挪威裔,16%俄罗斯裔/乌克兰裔, 12%其他裔。

斯瓦尔巴群岛经济

群岛的经济支柱为采矿业及渔业,但旅游业、勘探业、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末发展迅速。与挪威本土和扬马延不同的是,斯瓦尔巴属于自由经济区和非军事区,不属于申根区和欧洲经济区。旅客前往斯瓦尔巴,会在前一站(通常是挪威本土)离开申根区。

斯瓦尔巴群岛条约

各国外交家们在北极地区的一个杰作是《斯瓦尔巴条约》,也叫做关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条约。这是迄今为止在北极地区的具有足够国际色彩的政府间条约,1925年时就有51个签约国家。尽管签约国的数量与南极条约体系差不多,但是斯瓦尔巴条约涉及的土地范围却仅仅限于斯瓦尔巴群岛(又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是远不能与南极大陆及南极条约相比较的。

1920年由挪威、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法国、意大利、日本、荷兰、英国海外殖民地和瑞典在巴黎签署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即《斯瓦尔巴条约》),规定挪威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连同熊岛等“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但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以及科学考察等活动。该条约于1925年8月14日生效,同年挪威把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与熊岛等岛屿合称斯瓦尔巴群岛。

1925年7月1日中国成为《斯瓦尔巴德条约》的缔约国,据此2004年建立了中国北极黄河站。

斯瓦尔巴群岛交通

对外交通主要通过空运和海运。朗伊尔城建有机场和深水海港,每周五次航班直飞挪威北部城市特罗姆瑟,海运仅限6月、7月、8月三个月。此外还有俄罗斯修建的直升机站、移动雷达站等少量航空设施。2000年航空客运量7.77万人次。2000年底,机动车总数2483辆;其中小汽车651辆,客车46辆,货车281辆,摩托车1257辆。

斯瓦尔巴群岛旅游

2005年约有4.6万名游客访问了该岛。岛上拥有4所以上的旅馆或酒店,包括一座现代化的RADISSON SAS雷迪森酒店, 并设有常年营业的邮局和超市,即使在极夜里,也足以满足岛上居民及游客需要。

朗伊尔城美术馆:这里收藏着斯瓦尔巴老地图和古籍,还有由摄影家和作曲家托马斯·韦德伯格(Thomas Widerberg)作品制作而成的幻灯展示,和K?re Tveter的油画作品展览。有时,美术馆还会出售展品。

朗伊尔城教堂(Longyearbyen):全年向游人开放,基本上每周日这里都会举行教会活动。在每周二傍晚,教堂还会售卖咖啡和挪威华夫饼干。

斯瓦尔巴群岛社会事业

岛上娱乐、交通、金融和教育设施很少。仅有一所医院。有4所初级学校,2006/2007年度共有在校生189名。

斯瓦尔巴群岛开发利用

斯瓦尔巴群岛科学考察

许多极地探险队都以斯匹茨卑尔根岛为科学研究基地。行政中心是朗伊尔城(Longyearbyen)。夏季旅游者乘船从阿德泛峡湾(Advent Fjord)的霍泰尔尼斯特(Hotellneset)登陆。1975年此地建成一机场。1994年有212个团组共940人访问了该岛,其中旅游团169个,科学考察团34个。

中国于2000-2002年前后多次派出科考团前往该岛,并于2004年正式在岛上建立了北极“黄河”科考站,该站位于北纬78.55度,东经11.56度,在实际的地理位置上,它处于新奥尔松地区。

斯瓦尔巴群岛环境保护

在斯瓦尔巴群岛首府朗伊尔城的机场,一眼就看到一幅醒目的“游客须知”,告诉每一位来到群岛的人:在这里不准乱丢垃圾,不准捕杀或惊动鸟兽,不准迁植树木,不准采花,不准破坏文物等一道道禁令。

由于所处的位置特殊,斯瓦尔巴群岛成了北极地区一个很特别的地方。群岛和周围海域是最容易通向高纬度地区的中转站,这使得斯岛无论作为一个北极科考基地还是旅游点都充满吸引力。

斯瓦尔巴群岛动植物种群过去比较丰富,地上行走的有北极熊、北极狐和驯鹿,海里游动的有格陵兰鲸鱼、海豹和各种鱼虾。荷兰探险家威廉·巴伦支在1596年踏上群岛,他在附近水域发现了大量的格陵兰鲸群,从那以后便开始了三百年的欧洲国家对这块无主之地的鲸资源的掠夺史。在这里的一副创作于1791年的铜版画,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场面:海上,飘弋着数十艘渔船,捕鲸者手持鱼叉向喷着巨大水柱的鲸鱼狠狠扎去;岸上,猎手举着来复枪向北极熊和海豹射击。

由于过度狩猎,斯瓦尔巴群岛上的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的濒于灭绝。根据1920年签定的《斯瓦尔巴条约》,确定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属于挪威,并明确规定:“挪威应自由地维护、采取或颁布适当的措施,以便确保保护并于必要时重新恢复该地域及其领水内的动植物”。从此,群岛上的环境逐步得到了有效保护。

挪威已经在岛上建立了3个国家公园,3个自然保护区,3个植物保护区和15个鸟类禁猎区,全岛接近60%的面积受到保护。即使在非保护区,狩猎也要限定季节和限于个别动物。由于自然保护措施得力,群岛上的动物群繁殖很快,在朗伊尔城经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温顺的驯鹿悠闲地觅食。中国科考队在各国北极科考站聚集的新奥勒松地区考察期间,两只北极狐一直在队员住地附近自由自在地活动。北极熊是斯瓦尔巴群岛的标志,它属于完全被保护的动物。一次,一只北极熊造访朗伊尔城,当地有关部门出动了直升飞机将其轰走。

挪威当局对地表的保护也非常重视。在朗伊尔宾,机动车辆必须按照规定的行车路线行驶,在新奥勒松,就连行人走路都不能离开道路,以免践踏植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辽阔的荒岛上,却禁止随地乱扔垃圾。

斯瓦尔巴群岛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很强。中国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登义曾来这里进行科学考察,看到野地里的干枯的北极雪绒花很好看,就想采回留作纪念,但同行的挪威科学家提醒他不能这样做,说在这里即使植物已经枯死,也受到保护,应让其保持原状。

斯岛上已经发现了164种植物,4种哺乳动物及160多种鸟。这里的自然界是原始而美丽的,但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斯瓦尔巴群岛的“旅游指南”上有一段话说得好:“记住,你只是一个客人,请不要在北极地区乱丢垃圾!”

这里的人们全力去保护这些“冰原王者”,即便偶尔有北极熊造访小镇,人们也绝不会去伤害他们,根据挪威有关法律,如果遇到这种凶猛的动物,要尽量躲避开,只有在自卫的情况下才允许开枪。这些大家伙可是整个极地的“形象大使”。

斯瓦尔巴群岛种子银行

挪威政府在斯瓦尔巴群岛上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Svalbard International Seed Vault),号称“末日粮仓”,工程耗资300万美元。“末日粮仓”建造在北极附近、滨临北冰洋的斯瓦尔巴群岛冻土地带(距北极1000公里)的岩石山洞中。那里不易受外界气温变化影响,即使在断电状态下也能使种子处于低温环境中,适宜种子的储藏。地窖建有1公尺厚的水泥壁,有2个气闸舱及安全性极高的防弹门,以保护种子银行。“粮仓”高度是经过仔细推敲过后的“安全高度”,约海拔130公尺高,即使格陵兰冰原全部融化也不会危及种子库。该工程于2007年3月开始建造,2008年2月26日正式竣工并举办启用典礼。据称,“末日粮仓”被用于储藏地球作物的450万种种子样本,以防环境变化或一旦发生毁灭性灾难导致这些作物物种灭绝,确保人类食物的来源和多样性。